2020-11-20 2020-11-20 来源: 重庆晨报网
南北干道立体绿化公厕
九龙广场动物造型创意公厕
谢家湾收音机造型创意公厕
毛线沟机器人造型创意公厕
11月19日是“世界公厕日”。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局获悉,早在2018年,市城市管理局就提出中心城区新增公厕计划并申请纳入2018-2019年重庆市民生实事,两年中心城区新增公厕733座。
2020年,市城市管理局积极开展城市公厕“增量提质”,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动城市公厕向“四化”转型,目前中心城区公厕数量3540座,中心城区达到每万人(含暂住人口)拥有公厕4.25座,建成区公厕密度达到4.31座/平方公里。
在新建公厕过程中,市城市管理部门注重科学规划选址。按照密度、间距合理的规范要求和“急需先建”的原则,统筹优化公共厕所布局,推进选址落地。
新建公厕设计要求达到以人为本、功能齐备、不留短板,卫生适用、造型美观、环境协调。改建公厕要针对问题,强化男女厕位比例、无障碍设施、通风除臭设施、智能设备等关键服务要素的升级。
同时,加强公厕建设过程管理,规范质量验证、监督抽检、工程验收等流程,区城市管理局定期组织召开公厕建设工作例会,掌握公厕建设进度,解决困难问题,确保建设目标顺利完成。
在日常管理中继续推行“所长制”,各项管理细则,对标打表定额量化,使每项公厕日常管理都有标可依有章可循。
公厕服务也更加人性化。在设计中强化男女厕位比例,增设无障碍设施和第三卫生间。目前,中心城区达到有无障碍设施和第三卫生间的公厕共计1236座。
市城市管理部门还重视环卫爱心驿站的配套建设。比如,渝中区经纬大道公厕通过改造增加了电扇、空调、冰箱、微波炉、更衣柜、医药箱等物品设备,进一步强化了对环卫工人的关爱。
在设施智慧化建设方面,市城市管理部门通过多渠道实现智慧“找公厕”功能,方便市民尽快如厕、精准如厕。同时,积极开展公厕物联系统应用,将厕所各类信息和基础场景识别显示进行服务。人脸识别取纸机、感应出水等智慧化设备也出现在了部分公厕内。
另外,公厕建设更加注重环境生态化。通过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和微水循环技术,摆脱公厕建设周期长的缺点和对城市供水污水管网的依赖,形成“无上水、无下水、无基建、无排放、无异味”的生态厕所。
公厕建设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打造创意公厕和立体绿化公厕,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比如,九龙坡区建设了机器人公厕、照相机公厕和动物造型公厕等创意公厕。江北区区府下穿道立体绿化公厕、九龙坡区南北干道立体绿化公厕等立体绿化公厕也成为了城市的新风景。
下一步,市城市管理局将深入挖掘“厕所革命”的内涵和外延,利用各项新科技新技术,将公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通讯”的综合运用,公厕新场景的开发,注重使用者“个性化、多元化、体验化”需求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刘波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更多新闻
相关新闻